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制订有法典,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制订有法典,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之规定,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自隋唐起历代法典都规定“十恶”之罪,凡犯有“谋反、谋叛、谋大逆”等罪,不仅本人“决不待时”施以酷刑,而且诛连甚广,而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等民事行为则视为“细故”,常常依据礼的规范或习俗进行调处,而缺乏必要的法律调整。家法宗规对于族内的财产、继承、婚姻等民事法律关系起着实际的调整作用,在实践上取代了用民事法律来调整家内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至于为私权益而进行的诉讼,在统治者看来不外是细事争端,他们所追求的是息讼、无讼,这是他们良好的官声政绩的表现。

——摘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化的开端》等

材料二  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由日本学者松冈义正负责起草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曾经留学法国的陈箓与留学日本的高种、朱献文负责起草亲属、继承两编。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1569条。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民法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民法修订的因素并分析其作用。

 

 

(1)特点:刑民不分,民法依附于刑法;未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私权观念淡薄;追求无讼的价值取向;融入古代礼和宗法观念。 原因: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重礼及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宗族制度、宗法观念的影响。 (2)影响因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代中国时局的影响;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努力;历代政府的推动;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外国列强的推动(答具体史实也可给分)。 作用:提升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与权利意识;有利于民权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挽救民族危机,尽早收回国家主权;有利于规范平等的社会秩序,推动中国法制建设的近代化。 【解析】 (1)根据材料“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可知体现的是刑民不分,民法依附于刑法;根据材料“而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等民事行为则视为“细故”,常常依据礼的规范或习俗进行调处,而缺乏必要的法律调整。”可知体现的是未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根据材料“至于为私权益而进行的诉讼,在统治者看来不外是细事争端,”可知体现的是私权观念淡薄;根据材料“家法宗规对于族内的财产、继承、婚姻等民事法律关系起着实际的调整作用,在实践上取代了用民事法律来调整家内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可知体现的是融入古代礼和宗法观念。中国古代民法产生特点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法观念等角度进行作答。 (2)根据材料“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可知体现的是近代中国时局的影响;根据材料“由曾经留学法国的陈箓与留学日本的高种、朱献文负责起草亲属、继承两编。”可知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努力;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可知体现的是历代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可知体现的是外国列强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社会发展和借鉴近代西方法律也是影响近代中国民法修改的主要因素。中国民法修改的影响需要从民众法律意识、法制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民主意识的传播等角度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71年4月19日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申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A. 照搬了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经验

B. 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范畴

C. 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伟大实践

D. 是苏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源头

 

查看答案

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A.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B.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D.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查看答案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该作品应属于

A. 荒诞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C. 现代主义文学

D. 现实主义文学

 

查看答案

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查看答案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

A. 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C. 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

D. 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