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某重大战役形势图。该战役
A.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B. 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C. 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0世纪的某一时段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日本大量赶制这种国旗(在一条条长卷的白布印上旭日徽,挂起晒干后即可裁成一幅幅小型的日本国旗),准备插遍中国各地;中国东北人口构成中,日本人比例突增,居于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侨民已达170万。这些现象揭示了
A. 日本蓄意侵略中国
B. 日本援助中国开发
C. 中国政府积极对外开放
D.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
天津《益世报》曾刊文称:“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例如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此外农民所知新名词亦不少。”使农民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五四运动的影响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 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政治地位和思想觉悟
“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遗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
A. 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
B. 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C. 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D. 说明“为匪耻学”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人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 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 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 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 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从1895年5月底台北阻击战开始至台南陷落,前后五个月,日军共伤亡三万二千三百多名,比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损失的人数还要多。作为侵台主力的近卫师团,死在台湾的官兵就将近半数。敌中将师团长能久、少将旅团长山根等将领和大批官佐,亦在侵台战争中丧命。材料表明( )
A. 日本侵略者遭到沉重打击 B. 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无能
C. 台湾反割台斗争得到支持 D.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