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时有调整,但总体稳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早...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时有调整,但总体稳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早在1943年就授权他的亲信雷斯特·戴维斯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美国既不能回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足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谈到杜鲁门主义出台时)说:“在这篇讲稿中我不希望有模棱两可的字眼。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摘自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施莱辛格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册

材料四  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正式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布什声称“美国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求苏联在国际上以较负责态度行事,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在国内政策上朝着较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实现政治多元化、尊重人权和开放天空。”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对战后世界的基本设想。材料二中杜鲁门主义与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有何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什么?他提出什么战略作为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尼克松政府“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以适应国际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尼克松时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四,指出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的实质和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战后美国一以贯之的外交指导思想是什么?

 

1、设想:战后美国要称霸(领导)世界 同:确立战后美国的霸权地位 异:杜鲁门主义充满了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色彩 战略:遏制共产主义 2、说明: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牵制苏联,应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世界 变化: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政策,由杜鲁门时代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 实质:和平演变苏联 影响:促使苏联解体 思想: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实用主义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说明罗斯福对战后世界的基本设想是要称霸世界、独霸世界。由材料二“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可知,杜鲁门主义自身就是一个称霸世界的思想,所以杜鲁门主义与罗斯福的世界蓝图的共同之处就是称霸世界。材料二信息“在这篇讲稿中我不希望有模棱两可的字眼。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说明杜鲁门主义充满了反共色彩,这是罗斯福所不具有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略”指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能够说明尼克松政府“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以适应国际结构中的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时代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是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实质”,结合材料信息“美国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可以得出和平演变。“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平演变最终使苏联解体。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美国一以贯之的外交指导思想是维护国家的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请愿书还指出,在英国“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者受苦挨饿”。例如,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回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材料二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第三次全国请愿书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事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97万人。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4月10日,全国宪章派第3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把请愿书装在四套华丽的马车上向国会驶去,途中遭到宪兵的镇压。国会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

材料三  英国政府惮于工人运动的力量,为缓和社会矛盾,陆续实行了一些让步政策。议会在1842年通过了禁止女工和童工在矿井劳动的法令,1847年通过10小时工作日法令。《人民宪章》的6条要求,除每年选举议会外,在后来几十年间都陆续成为现实。

(1)依据村料一及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英国宪章运动出现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工人要求分享选举权的合理性及这次运动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这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其中“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一个核心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不属于九十代法制建设成就是:

A. 《行政复议法》

B.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D.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查看答案

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材料本质上体现了

A. 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B. 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C. 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

D. 一超多强下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局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