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是“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这种妥协主要指
A. 各州完全独立自主
B.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 总统权力巨大
D. 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 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 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 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 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了农民利益
B.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改变了经营方式
D.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从1894年中状元,到1926年在风破产风波中凄然去世,张謇这三十余年可谓生活在政治让人极其失望的年代,他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心而已。”让张謇失望的这时代的根本问题是
A. 官僚资本的剥削、吞并和排挤
B. 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 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碍
《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抗战初期的主要纲领,它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绳,要求全国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及蒋介石领导之下,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该纲领
A. 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B. 顺应中华民族抗日的基本要求和愿望
C. 核心思想是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表达了国民党民主建国的意愿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 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D.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