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编自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高额赎金、受村社限制、要求未得到满足等方面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延缓,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废除农奴制、资本主义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说明延缓的原因。不能消除,据材料二“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改革不彻底、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局限性、革命的任务等方面说明不能消除革命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应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够体现这种改革思想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查看答案

精神活动的变革和更新,不仅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先导意义,更重要的是使文明的生命生机勃勃,香火不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体现的共同精神。

(3)有学者认为,物质活动是文化观念变迁的基础,同时文化观念也制约并引导着物质活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14〜16世纪西欧的史实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简编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这一时期课程设置变化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查看答案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儒学始终坚持发展与创新,深刻地影响着不同时代社会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明理学重建了人的哲学,人类的真正价值便显现出来。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就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理学作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编自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作为一种主流价值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言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分析其提倡的治学目的及其实践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学者能够引领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是《网络时代的蒙娜丽莎》。下列关于该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信息时代开始出现的标志

B. 印象画派艺术风格的展示

C. 人类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

D. 网络时代个人情感的宣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