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这一战役
A.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B. 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C. 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 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七七事变以后,国内戏剧空前繁荣,到1938年底,全国共发表剧本142个,涌现出了如《最后的胜利》、《难民曲》等精品。戏剧在这一时期获得极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适宜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
B. 适宜动员民众支持抗日
C. 剧本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
D. 直面抗日战事人民生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一度被困在日军占领下的香港,在那里他反复阅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由此可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的主题是
A. 民族矛盾
B. 阶级矛盾
C. 思想冲突
D. 文化冲突
从1937年到1944年,东北煤产量增长了84.4%,生铁增长了57.1%,电力增长了175.9%,但轻工业是负增长,有的产品还大量减产。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东北工业畸形发展
B. 日本试图以战养战
C. 东北重工业基础较好
D. 日本轻工业生产发达
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据此,判断梁启超会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军队装备先进,中国军队装备落后
B. 日本加入列强行列,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C. 日本实现了近代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 日本是君主立宪国,中国是封建专制国
梁启超说:“事件之起,根于历史上遗传之两种心理:其一则是排外的心理……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形成国民性之一部。其二则迷信的心理。”梁启超口中的“事件”应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