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 宗教信仰
B. 启蒙思想
C. 西方商品
D. 民主制度
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A. 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 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 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王韬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一文中称:“乡里小民不知法律,子诟其父,妇谇其姑,甚或骨肉乖离,友朋相诈,诪张为幻,寡廉鲜耻。而新报得据所闻,传语遐迩,俾其知所愧悔,似亦胜于闾胥之觥挞矣。”据此可知,新式报刊的创办有助于
A. 了解时务,力争国权
B. 扬善抑恶,教化社会
C. 增广见闻,通达民情
D. 與论监督,吏治清明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具体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
C. 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
D.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53年,一位中央领导人说:“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这一认识
A. 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是“左”倾思想在农业领域的蔓延
C. 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D. 统筹规划了工业和农业的同步发展
到1959年6月中旬,开封专区已将2320个生产大队,分为4554个生产大队(基本核算单位),20648个生产队分为40990个生产队(承包单位)。这表明当时我国
A. 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弊端得到了克服
B. 部分地区认识到人民公社的弊端
C. 农业集体化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扩大
D. 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