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
B. 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 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 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
A. 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 形成了精密的体系
C. 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 包含一定的自然观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这说明古代帝王们
A. 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
B. 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解释
C. 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
D. 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了
A.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
B.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 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
D.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A. 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 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 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
D. 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