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A. 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 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近代心灵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也不在宗教与文艺复兴之间,而是基督教与启蒙运动之间。启蒙运动起始于欧洲,志在理性、科学与哲学。”由此可见,“近代心灵的真正问题”在于
A. 人性解放
B. 道德提升
C. 信仰重建
D. 理性启蒙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此处的“创新”体现在
A. 否定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
B. 文学艺术作品与宗教的融会贯通
C. 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
D. 借人文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自由
公元前5世纪中叶,由于社会需要,古希腊出现了“教授智慧”的智者。但是到了后期,某些智者为达目的,通过不顾事实地玩弄概念,把哲学蜕化为概念游戏、颠倒是非的方术,因而有些人又把智者称为诡辩者。材料反映出在古希腊
A. 思想学术走向没落
B. 诡辩亦为社会需要
C. 智、诡界限逐渐消失
D. 个人主义有泛滥迹象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 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 《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 《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