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将明太祖谕令工部铸造铁牌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并利用修史的机会:将明代尚存争论的这一故事坐实。其根本目的是
A. 承袭明朝政治制度
B.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杜绝宦官干预朝政
D. 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
唐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这一制度
A. 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B. 促使庶族地主势力开始崛起
C. 抑制社会阶层变动
D. 提升行政效率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周德虽衰,夭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这揭示了
A. 统治中心不断变化
B. 中原文明有所扩展
C. 家国同构理念形成
D. 周朝维系分封等级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他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庆历六年(1046),他撰写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购怀,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宫,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范仲淹还十分爱惜人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孙复、哲学家张载等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
(2)根据材料,指出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战结束后,法国逐渐启动其核计划。许多法国人认为,在美苏英三个大国拥有核武器之后,为了保持法国的欧洲和世界大国地位,法国必须拥有核武器。由于法国在二战期间曾被纳粹德国占领,法国人认为,在常规战争中法国可能战败并被入侵,没有哪种防御手段能提供绝对安全,即使马其诺防线也不行,而发展核武器将是使这些历史不再重演的一个有效办法。法国人也不相信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与核保护伞,戴高乐就说过:“应当知道,美国人不会冒着自身的生存危险来保卫欧洲。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法国军队在美苏威胁压力下被迫撤出了埃及。法国人认为法国遭受了羞辱,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核时代已经到了,但法国却不拥有核武器。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制定了军事核计划。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撒哈拉沙漠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四个试验成功核武器的国家,开始拥有了核打击力量。
——摘编自夏立平《法国核政策与核战略的特点与影响》
(1)根据材料,分析法国发展核武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核武器研制成功的影响。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1985年5月15日—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决定》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明确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其二,确立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一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三是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三,提出了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大措施。《决定》的颁布使得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坐标与方向。
——摘编自张乐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