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中写道:“在中国人眼里:没有一个例子能比这场战争更...

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中写道:“在中国人眼里:没有一个例子能比这场战争更鲜明地说明国际上的以强凌弱法则,道德败坏的一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那些试图做正义事业的人。这种道德尺度反过来使中国人很难看清楚自己应该从西方文明中吸收什么。”作者的评述始于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戊戌变法

D. 八国联军侵华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国际上的以强凌弱法则,道德败坏的一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那些试图做正义事业的人”反映了英国进行鸦片走私,并发动鸦片战争,体现了“道德败坏”,故A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晚于鸦片战争,故B错误;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时间晚于鸦片战争,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初,将明太祖谕令工部铸造铁牌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并利用修史的机会:将明代尚存争论的这一故事坐实。其根本目的是

A. 承袭明朝政治制度

B.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杜绝宦官干预朝政

D. 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答案

唐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这一制度

A. 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B. 促使庶族地主势力开始崛起

C. 抑制社会阶层变动

D. 提升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周德虽衰,夭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这揭示了

A. 统治中心不断变化

B. 中原文明有所扩展

C. 家国同构理念形成

D. 周朝维系分封等级

 

查看答案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他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庆历六年(1046),他撰写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购怀,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宫,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范仲淹还十分爱惜人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孙复、哲学家张载等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

(2)根据材料,指出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查看答案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战结束后,法国逐渐启动其核计划。许多法国人认为,在美苏英三个大国拥有核武器之后,为了保持法国的欧洲和世界大国地位,法国必须拥有核武器。由于法国在二战期间曾被纳粹德国占领,法国人认为,在常规战争中法国可能战败并被入侵,没有哪种防御手段能提供绝对安全,即使马其诺防线也不行,而发展核武器将是使这些历史不再重演的一个有效办法。法国人也不相信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与核保护伞,戴高乐就说过:“应当知道,美国人不会冒着自身的生存危险来保卫欧洲。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法国军队在美苏威胁压力下被迫撤出了埃及。法国人认为法国遭受了羞辱,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核时代已经到了,但法国却不拥有核武器。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制定了军事核计划。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撒哈拉沙漠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四个试验成功核武器的国家,开始拥有了核打击力量。

——摘编自夏立平《法国核政策与核战略的特点与影响》

(1)根据材料,分析法国发展核武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核武器研制成功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