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算:人头税)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唐太宗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清雍正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孙中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特征。“一百年以来,列强人口增加到很多,……。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法国四千万人口,因为能改良农业,所以得中国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能够有饭吃。中国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

新中国对人口问题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种种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如“早生贵子”,“五世其昌”,“多福多寿多男子”等等,支配着他们的行动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

材料三:50年代,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苏联理论界提出的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表现为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2012年《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指出:如果我们在物质的生产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老难所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这三难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材料二中孙中山关于人口问题的所述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50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并分析当前中国为什么调整人口政策?

 

 

(1)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 婚嫁。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 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2)观点:认为中国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来自列强的人口压迫,主张中国要增加人口。; 认为发展经济(改良农业)可满足更多人口的增加。 评价: 积极:上述观点基于抵御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孙对国家命运、民族 前途的忧虑;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局限:未认识到民族的延续强盛依靠综合国力,并非建立在人口数量增加这单一标准上。(或 未能科学、辩证认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 政治:国共内战的结束,和平安定时期的到来; 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科技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下受苏联人口理论的影响;(或人口科学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人民中长期形成的宗嗣继承观念根深蒂固。(四个角度都应答到) 推动当前人口政策调整的因素: 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长率都处在很低的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立建立;人口老龄化 趋势带来的挑战;人口科学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生育意愿的显著变化。 【解析】 (1)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采取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人有产子者,复勿算(算:人头税)三岁” “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等信息归纳得出。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的原因,可以联系教材所学,从古代中国作为农业经济社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税收的需要方面进行分析。 (2)孙中山的人口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等信息分析得出。孙中山是从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来看待人口问题,同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现实密切相关。评价孙中山的人口观点要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孙中山作为伟大的爱国者的角度来回答。 (3)50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要联系教材所学,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政策和社会观念等方面来回答。当前中国调整人口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等信息来回答。 本大题考查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政策应当相应地进行调整。本大题的回答在根据材料归纳总结的同时,还要联系教材内容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多层次市场的形成,市场经济的活跃,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更加繁荣。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苏州的奢侈风尚,逐渐弥漫于邻近各府县、各市镇。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如徽州盐商“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纷华盛丽非不足也。至其子弟,靡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捐佩外家。”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摘自范广寅《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对比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和十五世纪欧洲的社会消费观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诸多封建盛世,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晚清时期出现的“同光中兴”与之前的封建盛世最大的不同是

A. 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

B. 西方国家开始侵略中国

C. 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起步

D. 出现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查看答案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 关注百姓,同情人民疾苦,主张行仁政

B.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C. 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查看答案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时刻都套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社会契约论》),文中的“枷锁”主要是指

A. 资本主义制度

B. 自然环境

C. 封建等级制度

D. 宗教神学

 

查看答案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

A. 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B. 确立了民主原则

C. 彰显了道德的价值

D. 树立了人的尊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