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 “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 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规定
A.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 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 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 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
下图是某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召开60周年的纪念标志。关于该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B. 共有29个亚非拉国家政府首脑参加了此次会议
C. 会议显示了团结、反殖、独立、友好、合作的精神
D. 会议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毛泽东意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
A. 成为联合执政机构
B. 仍是国家立法机关掌握着立法权
C. 职能已被人大取代
D.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
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量在19个军以下。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 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
C. 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 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
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 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 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