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学家曼沸德罗·马伊在其著作《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写道:“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救世福音,对另一些人,它则是一个魔鬼学说;它的作者被当成救世主加以欢呼,或者被当成人类的害虫加以谩骂。”导致“某些人”和“另一些人”看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 评价角度不同
B. 阶级立场不同
C. 知识层次不同
D. 理论依据不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A. 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B. 总统的权力大于参众两院
C. 总统有权制定或废除法律
D. 参众两院拥有同等的权力
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1644年)一书中说:“我觉得,我仿佛瞥见它是一头苍鹰,正在振脱着它幼时的健翮,……而这时无数怯懦群居的小鸟,还有那些性喜昏暗时分的鸟类,却正在一片鼓噪,……而众鸟的这种恶毒的叽叽喳喳将预示着未来一年的派派系系。”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英国
A. 大贵族官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B.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
C. 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D. 自由党与保守党争夺议会权力斗争激烈
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中说:“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以下解释中,不合乎美国历史的有
A. 前者主张建立松散的邦联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
B. 后者主张建立紧密的联邦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
C. 革命派与联邦派都笃信启蒙思想并主张保护个人权利
D. 革命派与联邦派在保护个人权利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当几个人在一个特定事务上具有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权力和利益时,只有得到每个当事人的同意,他们的共同管理才能终止。这主要体现了
A. 契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集体意识
D. 分权意识
“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A.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B. 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C. 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D. 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