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条件,比如在关系民生的医学、农学等方面,兴办各类学校或者以各种宣传来普及相关知识。但同时,又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一直实行严厉的垄断措施,以杜绝平民与上天交通的权力。这样,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深入论证,反而要为之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不仅在唐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努力与统治思想相吻合、相适应,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恭顺的婢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步伐。
——据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和六大紧急措施。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据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科技政策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与唐代相比,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村中失地农民大部分沦为佃农或者雇工,但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雇工家庭也不超过8%。商品经济向农村发展,江苏吴江地区“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天下”。纺织业发展带动了桑蚕业和植棉业,湖州“以参为田”,苏州嘉定地区“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同时,在江南的农村开始出现一种包买制:城市商人向手工业者供给原料,收买成品。
——据高寿仙《中国与英国的原始工业化:资本与制度问题》
材料二 18世纪是英国农业革命迅猛推进的时期。1760年,议会通过法令支持圈地,掀起了“议会圈地运动”的狂潮,土地逐渐集中于大地主手中,为了适应城市工场手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多被圈占的土地被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这些农场大量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经营,当时英国农业雇工人数大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4~1/3。经营农场的地主贵族在获取巨额利润后热衷于对交通运输业、工矿企业以及地方银行进行投资,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据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英国18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奉行“大陆政策”,追求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当时的欧洲大国频繁结盟与反结盟,错综复杂的条约与联盟关系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德之后。对英国而言,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德国成为其头号对手,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
——据张新颖《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转化》
材料二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保持“漫长的和平”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的一幅讽刺漫画。漫画的主要寓意是
A. 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B. 美国掩人耳目研制新式武器
C. 苏联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卫士
D. 美国是危害和平的罪魁祸首
1943年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同意在欧战结束之后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此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开始积极调解国共矛盾,力主中国建立统一、民主的“联合政府”。1945年2月部分美国驻华外交官还在一份集体签署的给国务院的报告中主张向中共提供援助,并迫使蒋介石实行有实际内容的政治改革。这说明美国
A. 对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
B. 稳步输出政治理念和体制
C. 积极谋划战后国际格局
D. 准备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承诺“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这些举措
A. 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B. 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C. 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
D. 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