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787年,唐朝有关部门核查,长安城内的西域使节、商人常驻者超过4000人,朝廷为...

787年,唐朝有关部门核查,长安城内的西域使节、商人常驻者超过4000人,朝廷为他们提供了两种选择:要么返回老家,要么成为唐朝百姓承担义务。结果他们全部选择留居,无一人返国。据此可推知,当时

A. 政府试图加强中央集权

B. 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C. 政府严格管理经济活动

D. 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

 

B 【解析】 材料“长安城内的西域使节、商人常驻者超过4000人”反映了唐朝有许多“西域使节、商人”,这说明当时唐朝丝绸之路比较繁荣,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西域使节、商人”的措施,没有 涉及到中央集权和经济活动的管理,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唐朝盛世,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工商食官政策破坏

C. 土地兼并严重

D.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王朝军队节节败退,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创建一支新式军队迫在眉睫。甲午战后,行伍出身的袁世凯,了解旧军队的弊端与陋习,一手创建北洋新军。新军以“两镇为一军,每镇步队二协,每协二标”等,为日后军、师、旅的建制打下了基础。新军实行逐渐递退方式,采取“军分三等”的兵役制度。入伍士兵要从年纪、身体、品行等多方面进行挑选。军官的任用实行“遏有官弁出缺,仍先尽学堂毕业之员选充”。新军注重了政纪、技术和战术训练的整体性。袁世凯还请编七句《劝兵歌》:“一要用心学操练,二要打仗真奋勇,……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武装。

——据多俊岗《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条件,比如在关系民生的医学、农学等方面,兴办各类学校或者以各种宣传来普及相关知识。但同时,又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一直实行严厉的垄断措施,以杜绝平民与上天交通的权力。这样,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深入论证,反而要为之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不仅在唐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努力与统治思想相吻合、相适应,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恭顺的婢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步伐。

——据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和六大紧急措施。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据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科技政策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与唐代相比,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村中失地农民大部分沦为佃农或者雇工,但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雇工家庭也不超过8%。商品经济向农村发展,江苏吴江地区“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天下”。纺织业发展带动了桑蚕业和植棉业,湖州“以参为田”,苏州嘉定地区“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同时,在江南的农村开始出现一种包买制:城市商人向手工业者供给原料,收买成品。

——据高寿仙《中国与英国的原始工业化:资本与制度问题》

材料二  18世纪是英国农业革命迅猛推进的时期。1760年,议会通过法令支持圈地,掀起了“议会圈地运动”的狂潮,土地逐渐集中于大地主手中,为了适应城市工场手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多被圈占的土地被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这些农场大量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经营,当时英国农业雇工人数大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4~1/3。经营农场的地主贵族在获取巨额利润后热衷于对交通运输业、工矿企业以及地方银行进行投资,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据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英国18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奉行“大陆政策”,追求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当时的欧洲大国频繁结盟与反结盟,错综复杂的条约与联盟关系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德之后。对英国而言,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德国成为其头号对手,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

——据张新颖《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转化》

材料二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保持“漫长的和平”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