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蒋介石提出将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把四川作为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后来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开始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这反映出国民政府准备
A. 转向战时经济体系
B. 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C. 建立官僚资本垄断
D. 防止西南军阀做大
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受雇于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 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 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C.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 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相继出现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因果联系,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A. A
B. B
C. C
D. D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B. 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 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己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A. 在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新问题
B. 是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
C. 不利于各国经济的深度合作
D. 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的意愿
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 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
B. 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
C. “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D. 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