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长乐镇的乡主庙是纪念北宋名臣王安石的一座庙宇。王安石曾担任过北宋的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参知政事等官职,其中在担任参知政事期间他主要掌管
A. 财政事务
B. 监察事务
C. 军机事务
D. 行政事务
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由此可知西汉
A. 商业非常繁荣
B. 社会秩序紧张
C. 市场管理严格
D. 经营规模狭小
“知足常足、以柔克刚、莫走极端、适可而止、韬光养晦”这些主张,体现了
A. 老子思想
B. 韩非子思想
C. 孔子思想
D. 墨子思想
中华姓氏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不灭载体。《以国为氏考略》中有关“许”姓起源的记载为: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可见,许姓起源于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行省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剥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位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材料四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法家为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统治时需要什么样的思想?为适应这一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怎样的改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什么原则。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归纳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儒学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该现象给我们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