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人的头脑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千千万万个印象,“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文学作品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该作家主张
A. 弘扬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B. 以写实手法来塑造人物
C. 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心声
D. 发掘人内心深处的奥秘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中国……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因其所处之地位,与所感之痛苦,……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国民党于此,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这表明国民党意识到
A. 通过联俄改善外部环境
B. 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性
C. 改善民生是其首要任务
D. 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经济危机的爆发式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 科学技术史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西汉海昏候墓出土了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屏风上记载,孔子身长七尺九,按照汉代的长度推断孔子身高1.82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2.2米。这种现象说明
A. 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
B. 考古与文献记录可以相互印证
C. 考古比文献记录更可信
D. 《史记》对孔子身高的记录不可信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 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 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 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D. 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
B. 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两个五年计划片面的发展工业
D. 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