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

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 王室大力支持    B. 地理位置优越

C. 商业资本发达    D. 金银需求量大

 

A 【解析】 试题C项叙述的情况并不符合当时两国的实际;D项金银需求量大的并不只是局限于西、葡两国;而谈地理优越的话,法国和英国地理位置也不错,在这点上西葡两国并不占绝对优势;只有A,当时两国刚刚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且对探险活动大力支持,这是造就新航路探险由西葡两国领导完成的主要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后,1886年,他主持设立了招商局(后改称台湾商务局),招股购置轮船,最多时拥有大小轮船五艘,航行上海、香港及东南沿海,远至新加坡、西贡等地,1887年,他经过选择,委托英商怡和洋行承办铺设台北沪尾至福州川石海底通讯电缆的业务,同时又在台湾架设陆上电报线一千二百余里,便利了岛内外的通讯联络,改善了台湾原先“孤悬海外,来往文报,风涛阻滞,每至匝月兼旬,音信不通”的状况。1888年仿效欧美方式在台北设立了邮政局,并在台湾各地设置分局……。这是台湾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和引人注目的阶段。然而刘铭传的各项革新举措,遭遇清廷的诸多掣肘,“士论又讥其过激”,这些沉重的压力,使他心力交瘁,难以承受,终于在1890年冬“以病奏请辞职”,并于次年离任返回故乡。

——摘编自戴鞍钢《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经营台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经营台湾的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6年,当“冷战”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东亚已经是烽火遍地了。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列强在二战后期基于外交协调的各种安排,还是战争结束时基于军事占领的现实造成的局面,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以往的论著都将这些事件同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以致忽视甚至无视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这并不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至少在东亚陆地部分的主要地区是这样,在那里美苏也可以说是被各种当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

——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初期末亚秩序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东亚秩序特点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隋朝统一后,对监察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隋炀帝仿照汉武帝的做法,颁布了新的“大条证书”。汉武帝的“六条”是“专纠郡国二千石”,即郡守国相,精炀帝所纠则是地方上有品级的所有朝庭命官。汉武帝特别强调对地方上“豪强”监视(一条、六条),隋场帝则强调要“穷逐”部内“盗贼”

对豪强的纠检由第一条退居第三条。汉武帝“六条诏书”的第四条是指监察纠举郡守选任属佐的不法之举,而隋朝既无地方行政长官自辟(任命)僚属之制,也就没有必要将此专门提出来作为监察事项。此外,隋朝新六条增加了“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而汉代则无此项。隋炀帝的这些改制为唐所沿袭,影响深远。

——摘编自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隋“六条诏书”的内容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货币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正是由于政府要面对这个矛盾,所以就有了海禁政策,冶铁亦移力于铸钱。而1530年以来,自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中国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因为如此一来,出口和贸易造成货币流失的担忧就不再是主要威胁了,且物物交换也不必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代替这一切的,则是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货币的时代潮流。一个新的“白银推动的世界”因之开始。

——节选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提供了16世纪前后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段,蕴含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铸币专营是古代国家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管子》的“先王制币说”是其理论基础,如“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自秦汉统一后,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唐初武德年间。政府令铸开元通宝钱时即规定。”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有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杜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

——摘编自邓耕生《谈我国古代手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

材料二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此时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2月6日向全国发布了《钱币革命》的通电,要“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孙中山认为,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因而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具体办法是:“严禁金假,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

——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行“货币革命”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和民国初年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