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这一看法
A. 客观中肯,切中时弊
B. 背离事实,无端歪曲
C. 过于拔高,服务现实
D. 标新立异,创新史观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 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B. 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 佛教的传入
B. 疆域的扩大
C. 民族的融合
D. 全国的统一
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的民主改革
A. 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
B. 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C. 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D. 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
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这表明孝文帝
A. 据守黄河流域
B. 执意改变风俗习惯
C. 治理中原地区
D. 决心迁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