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末官员、官...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末官员、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

1876年,盛宣怀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开采湖北煤铁总局”。

1887年,在烟台独资经营客货海运。

1895年,奏设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于天津。

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在改造汉阳铁厂时,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使大冶铁矿主权丧失。

1896年,奏设南洋公学〈是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于上海。

1897年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1905年,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

1911年,盛宣怀升任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这个措施引起四川、广东、湖南和湖北发生了保路运动。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

1913年,盛宣怀使汉冶萍公司控制权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使汉冶萍公司逐步走向没落。

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

李鸿章评价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孙中山评价“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鲁迅说他是“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贡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李鸿章、孙中山、鲁迅三人对盛宣怀评价岀现差异的原因。

 

 

(1)贡献:开采煤矿,发展航运,督办铁路,投资办厂,助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促进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开办银行,促进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热衷慈善,济民助民,关注民生。 (2)原因:立场和视角的差异造成了评价上的不同。李鸿章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从盛宣怀的个人能力和业绩去评价;孙中山站在社会史观的角度,从盛宣怀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方面去评价;鲁迅站在革命史观立场,从盛宣怀所处阶级和革命立场去评价。(如答所处时代不同,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盛宣怀于1876到1911年间在中国兴办了大量的企业、教育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由此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大量人才。并热衷慈善,关注民生。 (2)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李鸿章、孙中山和鲁迅对盛宣怀的不同评价主要是基于他们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而且三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略有不同。李鸿章主要是从盛宣怀的个人能力和业绩方面进行评价,孙中山是从盛宣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方面进行评价,而鲁迅则是从盛宣怀的阶级和革命立场进行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天宝来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

 

查看答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西方民族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民家庭手工业开始受到洋纱洋布的冲击,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说:“近日洋纺,松江布市,消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对权力的追逐;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在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他们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以及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材料二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的开展,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英国王室颁布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的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4世纪中叶发生的黑死病,使英国人口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侯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针对英国经济出现颓废、政局不稳的情形,1979年5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重振英国经济。至1988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下降至4%,国家由财政赤字转为盈余。以上材料反映了

A. 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 撒切尔夫人重新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英国走出了经济“滞胀”局面

D. 凯恩斯主义已被英国政府扬弃

 

查看答案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1762-1814年)曾说:“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它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有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符合这种创作思想的是

A.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C. 印象主义绘画

D. 民族主义音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