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
A. 洋布丧失了竞争力
B. 土布生产仍占主导
C. 传统经济解体缓慢
D. 自然经济优势明显
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A. 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B. 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 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 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 城市化进程推动
B. 工业化水平提高
C. 国际市场的扩大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约定“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约束已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安已国律例核办”。这一约定
A. 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条件
B. 说明清政府已深谙近代外交
C. 表明中日逐步走向联合
D. 表明双方未意识到司法主权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 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 “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 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