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时报》曾载:有人搭乘怡和公司的轮船到上海,途中茶房照例收取酒钱时,客人说:“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须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茶房回道:“我们酒钱随意所给,既是共和,你先生有钱搭船,我无钱,可以给我酒钱。”客人说:“我们的自由权你不能侵犯。”这则笑谈说明
A. 辛亥革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 民主共和思潮已为大众所接受
C. 政治革命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
D.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国语学校,受到的一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钱伯圭告诉他:《三国演义》等书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说明当时
A. 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
B.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 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
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
下面是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
A. 洋布丧失了竞争力
B. 土布生产仍占主导
C. 传统经济解体缓慢
D. 自然经济优势明显
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A. 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B. 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 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 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 城市化进程推动
B. 工业化水平提高
C. 国际市场的扩大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约定“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约束已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安已国律例核办”。这一约定
A. 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条件
B. 说明清政府已深谙近代外交
C. 表明中日逐步走向联合
D. 表明双方未意识到司法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