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鸦片战争时一些广州百姓给英军带路,甲午战后“公车上书”参与的的只是士大夫阶层;五四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而至抗战时期,抗战救国的理念深入全民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 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同步发展
C. 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D. 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忽视了
A. 革命领导权问题
B. 农民阶级问题
C. 群众路线问题
D. 革命武装问题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A. 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 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八国联军侵华
C. 甲午中日战争
D. 辛亥革命
有人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其主要依据不包括这场革命
A.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结束了长期延续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