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 A. 分区占领德国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

A. 分区占领德国

B. 提出杜鲁门主义

C. 策动建立北约

D.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争锋相关内容的准确记忆与理解,难度系数不大,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也就是西欧复兴计划来扶植和控制西欧,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其实是在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有一名篇《封建论》,他“论”的可能是

A. 内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分封制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 )

A. 秦汉 B. 隋唐

C. 魏晋南北朝 D. 明清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帝国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而成的国民会议依绝大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统率武装部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和解散众议院等重大权力。……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德两国民主政治的异同。并分析影响两国民主政治差异的原因。

材料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啊,一个民族要想日子过的好一点,就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创新,方能推动本民族的进步发展,古今中外的历史莫不证明了这点。如隋唐,统治者借国家统一,政权新建,实行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了国家走向繁盛;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进步。世界上的例子也不少。古代雅典,先后经历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促使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繁荣;16世纪后,长期处在文明边缘的英国、美国,抓住机遇,创新制度,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改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晓律》

(2)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历史机遇与制度创新”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商埠。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1)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强盗。”

材料四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试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材料五: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

材料六: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新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民在民富国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3)材料五“南湖红船”“八一枪声”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哪些事件?“井冈号角”吹响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4)分析1978年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背景。简述中华民族复兴的表现。

 

查看答案

1876年10月,在法国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在其领袖甘必大的领导下取得胜利;同年12月,共和派再次组阁;1877年1月,共和派赢得了参议院的多数席位。上述现象表明

A. 民主思想在法国已完全深入人心

B.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日趋巩固

C. 法国君主派等保守势力已彻底消失

D.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结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