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地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A. 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 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C.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应出自
A. 《论十大关系》
B. 《新民主主义论》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其著作《毛泽东》中写道:“遵义会议的一些与会者之所以会考虑在非常时期转向毛,希望毛出来领导,是有实际原因的。此时他们已深入中国内地,在那里,以前那些受外国训练和只有城市经验的领导人是不适应的。他们需要一个来自人民之中的人,一个天才的农民领袖来领导。”这表明作者认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A. 在中共高层形成共识
B. 成为唯一被接受的理论
C. 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
D. 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
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 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指导国民革命
D. 中共接受民生主义的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他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 《敬告青年》
B. 《文学改良刍议》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
A. 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 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 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 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