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经济部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

古代经济部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増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xǐ,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唐以前和唐朝的都城为了确保安全,加强防卫警戒,采用封闭式结构。四周由“城”和“郭”等多重墙垣组成骨架,封闭整个城市。城郭以内,宫殿、官署、食库、贵族官僚的府第也都筑有墙垣,甚至作为居民聚居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也建有围墙,设置警卫。唐宋之际,都城的封闭结构发生了变化。北宋东京出现沿街的各种商店酒楼;有不少商业繁荣的街道分布在交通要道。这是都城制度的重大变革,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活跃有关系,也与手工业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和行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关系。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宋城市呈现的不同特点,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3)依据材料三,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1)经营方式包括:官营丝织业发达;工商业者经营的丝织业获利丰厚;地主经营的丝织业产品用于自己消费,也作为商品出售。 消费情况:丝织品品种多,社会消费的丝织品增加,丝织品消费打破等级界限。 (2)特点:唐朝城市内部呈封闭式结构,宋朝城市内部结构为开放式。 原因:宋朝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兴起,工商业政策的变化,手工业行会组织的影响。 (3)原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路运费较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 影响:促进港口城市繁荣;促进广东、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路线进一步延伸;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 (1)第一小问经营方式,根据材料“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等信息可从官营、大工商者经营、官僚地主自营等方面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消费状况,根据材料“织品明显增加”“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等信息可从丝织品种多、数量增加、社会消费丝织品增加等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唐以前和唐朝的都城为了确保安全,加强防卫警戒,采用封闭式结构”可得出唐朝城市内部呈封闭式结构;据材料“北宋东京出现沿街的各种商店酒楼;有不少商业繁荣的街道分布在交通要道”可得出宋朝城市内部结构为开放式。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活跃有关系,也与手工业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和行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关系”可得出宋朝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兴起,工商业政策的变化,手工业行会组织的影响等。 (3)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可概括原因为经济重心逐渐移到江浙地区;根据材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可概括为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根据材料“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可概括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等信息可从港口城市繁荣、广东福建地区贸易发展、丝绸之路延伸等方面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政治部分

材料一  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或县长)。公元前221年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局部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50个郡,下辖近千个县。能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和如何管辖维系的?秦朝疆域的确定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上(太宗)谓黄门侍郎王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

——《资治通鉴》

宋朝设官之制……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皇宫),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宋初,中枢权力机构在事权上不相上下、互相钳制。

——选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唐、宋中枢权力的分权与制约。

 

 

查看答案

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元朝设中书省分割了丞相的行政权

 

查看答案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查看答案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制瓷

C. 耕种    D. 冶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