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政治体制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安徽项氏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
A. 祠堂文化大为盛行
B. 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 宗法制影响深远
D. 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霞客(1586—1641年),江苏江阴人。幼年博览图经地志,因不满明末政治黑暗,遂绝意科举,专心从事旅游。从20岁开始,他以艰苦卓绝的精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登悬崖,临绝壁,涉洪流,探洞穴,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徐霞客游记》就是其30年地理考察和探险旅行的总结。
《徐霞客游记》详细地记载了分布于我国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岩溶的状况、类型、成因及农业利用。这是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由于受《禹贡》中“岷江导江”记载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岷江或嘉陵江视为长江上源。徐霞客经长期实地考察,在《徐霞客游记》中认定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1000余里,它是长江的上源。徐霞客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分水岭、流域面积的科学家之一,其游记中指出“三分石”就是三条水系的分水岭。《徐霞客游记》中还对流水侵蚀原理的三种机制——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作了明确记载。这比西方最早认识这一原理的郝登早了100多年。《徐霞客游记》中还有大量关于农业、手工业、矿产、交通运输的记载,有关苗、瑶、壮、白等少数民族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记载。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徐霞客游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霞客游记》的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苏联外交史上始终引人注目。十月革命胜利时,俄国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三年,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蠃得和平,拟定的谈判原则是“不割地,不赔款”,但这只是俄国的一厢情愿。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向苏俄提出苛刻要求,遭到俄国拒绝后,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至黑海发起了全线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土地。1918年3月,俄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苏俄丧失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近5000万居民,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
二战前夕,英法和德国方面都在争取苏联,但英法对苏谈判最终未能成功,苏联政府认为,为避免“陷入完全孤立条件下去同德国进行武装冲突,不得不做个适当选择。”1939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摘编自李红庆《论〈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区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签署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