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 “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
B. “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
C. “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
D. “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
1912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回,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体现了孙中山
A. 重申“排满驱胡”革命誓言
B. 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立场
C. 宣示民族革命目标业已达成
D. 实现民族统一的政治追求
学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此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B. 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C. 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D. 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A. 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 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 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芽的母体
D. 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章太炎在1922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经说过:“鄙人少年本治朴学(古文经学),亦唯专信古文经典,与长素(康有为)辈为道背驰。其后深恶长素孔教之说,遂至激而诋孔。”材料表明章太炎诋孔是为了
A. 否定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B. 传播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对抗康有为大力提倡的孔教
D. 宣传新三民主义而制造声势
对于战国思想家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主张,梁启超曾“甚疑其言,甚恶其言”。但后来却认为:“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故曰天下治矣,非虚言也。”梁启超认识的变化反映了他
A. 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
B. 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利己主义
C. 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D. 借助儒家思想宣扬维新变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