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二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社会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材料二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三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以上材料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
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德国在拥有“思想天空”方面的主要成就是
①拜伦创作《西风颂》
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
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
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 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C. 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
A. 强调英国殖民印度的功绩
B. 充分肯定了东方文学成就
C. 支持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D. 暗含着西方中心论的思维
社会学家贝尔这样表述:“19世纪的中心意识是把社会看成一面大网(文学里的生动幻象是一张蜘蛛网)用较抽象的哲学术语表达,如黑格尔所述,每一种文化,每一历史‘时期’,以及与它们相应的那个社会,都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由某种内部原则束扎成型。这种内部原则,对黑格尔来说是内在精神,对马克思来说是决定所有社会关系的生产方式。”这一表述揭示了
A. 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
B.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产生的根本原因
C. 科学发展促进文艺产生新的创作流派
D. 精神危机成为文学创作的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