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理、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性;由于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才使地区间文化交流更为必要。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宋元时期的理学家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汲取了中国文化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当时欧洲怎样的时代要求?
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中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材料关于“中体西用”的评价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体西用”包庇封建主义,反映地主阶级的腐朽性
B. “中体西用”冲破传统阻力、为传播西学打开了缺口
C. “中体西用”拒绝政治改革,改革失败不可避免
D. “西学”逐渐取代“中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主流。下列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是
A. 《蓝色的多瑙河》《拾穗者》
B. 《巴黎圣母院》《自由引导人民》
C. 《人间喜剧》《英雄交响曲》
D. 《西风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段表述有悖史实,是因为
A. 西晋的都城不是洛阳
B. 造纸术还没有被发明
C. 雕版印刷术尚未产生
D. 赋这种文体尚未出现
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印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