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利处:削弱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读书风气盛行,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官相对公平;推动唐诗等文学形式的发展。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 (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解析】 试题第(1)问,依据材料一“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和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结合古代科举制发展和影响分析迁移、概括总结科举制的利弊。 第(2)问,一方面,由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概括总结近代科举制废除产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依据材料“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认识和理解废除科举制的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积极意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科举制废除的积极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下面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相比秦朝的三公制,指出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的创新之处。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查看答案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A. 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 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查看答案

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都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B. 约法省禁,宽严相济

C. 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D. 法贵简当,通俗易懂

 

查看答案

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A. 君主专制高度加强

B. 相权被大大削弱

C. 内阁掌握了票拟权

D. 皇权被宦官架空

 

查看答案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