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人的生命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尽管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都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都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开展符合自己利益诉求的社会变革,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各家也都有涉及,但不是所有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排除AC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 “弱者,道之用”

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查看答案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查看答案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

A. 认为“人性本善”    B. 重视教化作用

C. 主张“为政以德”    D. 推崇仁义观念

 

查看答案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下面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相比秦朝的三公制,指出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的创新之处。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