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 设议会、开国会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利用外国传教士、商人、船长和报纸编辑到镇口参观销烟的机会,询问各种鸦片、英国海军、汽船等情况;利用英船“杉达”号遇风沉没,受难船员逗留广州的机会了解英、美、土耳其等国的地理、文化知识。林则徐此举目的是
A. 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C. 为反侵略的外交活动提供参考
D. 从思想领域抵制列强的侵华
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 注重写意传神
B. 意在借物抒情
C. 追求娱乐教化
D. 渴望俗世认可
初唐一书法家,尤善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名声大到当时远方的少数民族都知道,此人最有可能是
A. 王羲之
B. 怀素
C. 张旭
D. 欧阳询
有学者评价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该评价的侧重点是宋元的小说、戏剧
A. 反映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B. 反对宗教束缚
C. 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D. 注重社会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