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找出让国家转弱为强的途径。这主要说明
A.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B.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内涵
C. 程朱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儒家义利观发生根本转变
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
A. 个人的品行成为史家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
B. “三纲五常”观念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
C.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史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
D. 历史学家的好恶决定历史人物应有的地位
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孟子游说诸国,虽声誉日隆,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虽然做过兰陵令,但是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这反映了
A. 儒学在诸子时代不是“显学”
B. 儒学因受到政治压制而衰败
C. 儒学对治国安邦的作用有限
D. 儒学与时代需求有较大偏离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道:“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唐诗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财(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摘自I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二:“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有客观存在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权宣言》与《世界人权宣言》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2)导致诗②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3)诗③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