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具有人文精神
D. 抨击贫富差别
1954年,我国确立俄语为第一外语。196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要求纠正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并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一变化
A. 服务于我国内外政策调整的需要
B. 直接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
C. 表明我国教育方针发生重大改变
D. 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李大钊曾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 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 未能摆脱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消灭私有制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在此,谭嗣同强调的是
A. 中体西用
B. 进化原理
C. 民权意识
D. 君主立宪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林则徐提出对“正经贸易者加以优待”,以打击英国鸦片贩子,争取各国商人。他认为,“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制夷,使其相向相睽(背离)”。这表明林则徐
A.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为扭转对英的贸易逆差而努力
C. 对敌斗争讲究外交策略的灵活性
D. 注重与西方国家争夺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