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摘编自(意大利)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摘编自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摘自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的的主要贡献。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语言革新的积极作用。

 

(1)观点: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好的语言应由才识兼备的人掌握;提倡使用俗语。 (2)意义: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否定、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以及对欧洲精神、文化的支配权;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新教的传播,解放了思想。 (3)贡献: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当议》,并提倡使用白话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作用: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推动思想解放;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有利于唤起民众,推动社会变革。 【解析】 (1)根据材料“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可知但丁认为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根据材料“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可知但丁认为好的语言应由才识兼备的人掌握;根据材料“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可知但丁提倡使用俗语。 (2)根据材料“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可知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之一是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根据材料“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 可知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之二是否定、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以及对欧洲精神、文化的支配权;根据材料“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可知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之三是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推动了新教的传播,解放了思想。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的的主要贡献是: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当议》,并提倡使用白话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根据宗教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相关材料可知,语言革新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传播新思想、促进文化传播、唤醒民众意识起到积极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

材料二  占有大约三百八十万工人、店员的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的一项大财富,在国计民生中有很大的作用。私营工商业不仅对国家供给产品,而且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可以为国家训练干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这和对地主不同。

——摘自毛泽东《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1953年9月7日)

材料三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所反映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毛泽东对哪一重大问题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探索的历史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毛泽东思想的特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规定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这样便将熟悉儒家经典与获得权力两者结合起来。科举制度使得儒家学说的传播有了制度保障,同时也因为考试的不断技术化,反倒使这种传播不断地与内容相脱离。在明清八股下的科举中,儒学已完全演化为一种道具,对于什么是儒家之理想和本性恐怕许多读书人并不十分关心。于是,儒学的内容日渐被固定为一些口号和语录,至于其真正的内容反而被掩蔽了,从而使思想失去了其内在的活力而走向僵化。

——摘编自干春松《科举制度和儒家的制度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关系。简析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对儒学的影响。

 

 

查看答案

某同学收集到三则关于绘画风格的评论材料,如下图所示。材料①②③所对应的画种分别是

A. 文人画立体派绘画印象派绘画

B. 立体派绘画文人画印象派绘画

C. 文人画印象派绘画立体派绘画

D. 印象派绘画文人画立体派绘画

 

查看答案

有人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据此判断,该科学家的理论

A.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到来

B.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 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D. 开启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查看答案

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 经典力学的问世

B. 相对论的诞生

C. 蒸汽时代的到来

D. 量子论的提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