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C 【解析】材料中的“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下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 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 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 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C.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 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查看答案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查看答案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查看答案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乾隆时代(1793年)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1860年)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1873年)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A. 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 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 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D. 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查看答案

近代历史上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坚持进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其中在下列哪一次战争后列强的势力入侵边疆地区,导致出现边疆新危机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