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
A. 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 B. 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 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D. 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这表明李鸿章
A.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 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C. 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
D. 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
关于唐代书法的特征,诚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论述的:“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律、律令中。”下列书法家的作品最能体现盛唐书法的这一特征的是 ( )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颜真卿 D. 赵孟頫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
A.“祖宗之法不可变” B.“中体西用”
C.“变者古今之公理” D.“托古改制”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中国的洋务派选择的是哪种方式
A. 第一种
B. 第二种
C. 第三种
D. 三种都不是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二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 数额(千两) | 岁入 | 数额(千两) |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 30000 | 田税 | 26500 |
陆军 | 30000 | 各省杂税 | 1600 |
海军 | 5000 | 各省杂项收入 | 1000 |
宫廷花费 | 1100 | 盐税盐厘 | 13500 |
海关经费 | 3600 | 厘金 | 16000 |
出使经费 | 1000 | 常关税 | 2700 |
河道经费 | 940 | 海关税(一般货物) | 17000 |
铁路 | 800 | …… | |
债款开支 | 24000 | ||
…… | |||
总计 | 101120 | 总计 | 88200 |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二。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