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汉书·夏侯胜传》中写道:“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B. 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
C. 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
D. 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频频上演,极端气候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先秦思想中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是
A.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B. 老子:清净无为,顺其自然
C.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D.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图片信息不符的是
A. 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B.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
C. 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
D. “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写出两位与黄宗羲属于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在当时起到的最主要的历史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