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 挟天子以令诸侯
B. 极力维护宗法制
C. 主张废除分封制
D. 推崇法家思想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之,随即实行的措施是
A. 设置三省
B. 废中书省
C. 设中书省
D. 设置内阁
下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 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 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 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D. 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