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 罢除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 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 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 尚书省
B. 参知政事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上(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B.协调参加政事削弱相权
C.挑选地方士兵组建军禁军 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员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
A. 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
B. 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
C. 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
D. 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赞扬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A. 战事立功
B. 才学品德
C. 门第出身
D. 皇亲国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