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A. 民国沿用清朝审判制度
B. 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知晓
C. 司法部门不执行政府政令
D. 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 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 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 “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
A. 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B. 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 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D. 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
A. 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B.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便利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 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B.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D. 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下表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的主要变化,表中数据反映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A. 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增加
B. 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C. 原料出口比重减少
D. 中国近代工业日渐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