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
A.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B.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C.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D.实现了自由贸易
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A. 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B. 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C.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D. 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是指
A. 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
B.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
C. 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
D. 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A. 民国沿用清朝审判制度
B. 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知晓
C. 司法部门不执行政府政令
D. 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 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 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 “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
A. 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B. 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 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D. 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