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外国人的侮辱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傲慢的外国公使、领事和咄咄逼人的传教士及商人,经常使他们想起中国的不幸。日益增长的不平之感,再加上一些更大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因素,酿成了一场广泛的排外运动。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题文)“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A. 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 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
C. 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 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茫茫黄海静无涛,隼袭龙鳞雾正高。不信廉颇已遗矢,终因白起是屠刀。舰旗枪炮欲交接,天地鬼神皆怒号。屈子临归马回首,邓公喋血犬逾豪。”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诗句是
A.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B.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C. 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
D. 黄花碧血埋先烈,七二英名百世讴
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A. 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 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C.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D. 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1842年,美国第六任总统说:“导致该场战争的原因是叩头!﹣﹣狂妄无知的中国人装腔作势,严拒平等对待外邦,尽管是通商,也把要主仆关系强加于外人,并将其尽情羞辱。”“该场战争”导致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本获得在中国设厂的权力
D. 各国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
A. 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 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 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