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详于事迹而略于典制,详于后代而略于古代。今所编各课,其用意则与旧史稍殊,其注意之处约有数端,如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
A. 采用新旧史学结合的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历史
B. 显示出“增其新而变其旧”
C. 内容涉及广泛,彰显传统史学的价值
D. 注重文明史,标示了它的文化意义
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据材料可知
A. 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B. 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
C. 学者主张“心性空谈”
D. 学者主张从根本推翻宗法专制制度
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
C. 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D. 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
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A. 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B. 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C. 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 为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A. 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 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 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D. 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
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