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近几年的中外交往中孔子言论越来越多地被引用。如2008年联合...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近几年的中外交往中孔子言论越来越多地被引用。如2008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中国时题写了"中庸之道",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演讲时引用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李克强在出席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仪式时引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等。

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能融入世界体系,就越是能凸显民族特色。今天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近年来,各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兴趣,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热心学习中文和中国典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就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时代大趋势。

——纪宝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材料四  2009年12月22日,正在柬埔寨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金边出席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挂牌仪式。习近平在揭牌仪式上致辞,并与柬埔寨副首相索安共同为孔子学院揭牌后亲切握手。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指出为什么孔子言论被广泛引用。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影响。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尊崇。他认为儒学是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批判。他们认为儒学维护专制统治。同;发展资本主义。 (3)影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还可以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还能为中国与世界架起友谊的桥梁。 态度: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与发展,一是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二是剔除,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解析】 (1)关于孔子言论被广泛引用的原因,根据材料“中庸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孔子地位、孔子思想的影响(仁、教育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可知伏尔泰尊崇儒家思想,可从他认为儒学是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方面作答。根据材料“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可知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家思想,可从他们认为儒学维护专制统治方面作答。关于两者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回答。 (3)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近年来,各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兴趣,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热心学习中文和中国典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就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时代大趋势”可从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方;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概括;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思考。第二小问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批判继承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查看答案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查看答案

宋代不仅在物质文化方面有很大成就,在科技文化方面同样有着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为中国为印刷术之祖国的完全无可争议之依据的,就是第十世纪到第十二世纪所出版的中国的古版署之存在。……印刷术在中国盛行,远较欧洲为早。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四种伟大发明的流入传播……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

——据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他的西传》等摘录

(1)指出宋代在印刷术方面的贡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贡献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北宋词作一览表(部分)

材料三:《墨竹图》文同,北宋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词流派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所反映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

 

 

查看答案

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 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

B.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C. 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

D. 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

 

查看答案

一位历史学家说:“民国的建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是指

A. 推翻满清反动统治

B. 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驱逐列强在华势力

D. 颁布宪法以保障民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