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根本原因是
A. 法国人民崇尚自由
B. 法国的封建残余势力异常强大
C.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D. 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有人把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形象地比喻为“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意思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观点体现的政治核心是
A. 权力的制衡
B. 人无完人
C. 两党制的优越性
D. 共和制比君主制好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 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 实现三权分立
C. 保证司法的相对独立性
D. 体现“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三权分立
D. 邦联制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被众多的历史学家称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一百多年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界标。有人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主要是因为
A.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B. 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普选权
C. 责任制内阁正式确立
D.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主人公的电影《女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女王的私人秘书在通知女王于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要来拜见时,女王对他的用词进行了纠正“是准首相,罗宾。我还没有任命呢!”这一情形从侧面说明
A. 首相就职前需得到英王任命
B. 这一情节出现历史性错误
C. 英国国王对首相人选有最终决定权
D. 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没有任何的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