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  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丞(宰)相的主要职责。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谈谈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汉、唐、明、清统治者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1)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率领百官筹划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2)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危及君主;直接原因:胡惟庸案的发生。 (3)①变化:信任、重用到怀疑、制约最后废除。 ②措施:汉朝:形成中朝和外朝,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唐朝:三省六部制,三官都是宰相,互相监督和牵制;明朝: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清朝:设军机处。 (4)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直至顶峰,相权逐步削弱最终被废。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的“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意在强调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材料二的“独断一人之虑也” 意在强调宰相的职责是要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综合起来进行回答即可。 (2)材料三的“其故在擅专威福”足以证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他认为宰相擅专威福,会危及君主的权力。直接原因则要结合教材所学的胡惟庸案的发生,突出这个历史事件是直接原因即可。 (3)材料一反映了统治者对宰相的重用,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时对宰相的制约,材料三体现了明朝时对宰相的废除,所以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发生的变化也就容易解答了。汉是设立内外朝制度加强君主专制,唐是通过三省六部加强君主专制,明是废丞相清是设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4)材料涉及的是君权和相权的问题,所以在回答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时主要突出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之类的答案均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对两国政体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君主都掌握着实权

B. 都是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

C. 内阁都对君主负责

D. 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查看答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这说明此宪法:

A.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 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

C. 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

D.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查看答案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 军国主义色彩

B. 民主主义色彩

C. 专制主义色彩

D. 民族主义色彩

 

查看答案

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历史的曲折与反复,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获得了“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的称号,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查看答案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根本原因是

A. 法国人民崇尚自由

B. 法国的封建残余势力异常强大

C.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D. 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